痉挛型脑瘫是各种小儿脑瘫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,约占70%。这类脑瘫儿的症状主要是动作姿势很僵硬,不灵活,全身肌肉的张力增高,上肢屈曲、内旋、内收,拇指也伸展不开,呈握拳状,两上肢内收、内旋、后背,躯干前曲、内旋,下肢内收、内旋、交叉,用足尖着地行走,跨步时两下肢前后交叉,称为剪刀步态。足外翻,拱背坐。神经系统检查时腱反射亢进(用小锤子叩击膝盖下部位时,小腿会弹跳得很明显),当患儿的膝关节屈曲时检查者用力推几下足底后,足会连续抖动,称之为踝阵挛阳性,用小棒在足底划一下,足的拇趾会上翘,而其他4个足趾会像扇子一样地展开,称之为巴宾斯基征阳性。
应该注意,这一类型的患儿,在出生6个月内,可能不显示出肌张力增高,反而是软绵绵的,头竖不稳,四肢无力,到4个月时还不会翻身。如果大人用两手扶在患儿的腋下使其试图站立的话,其两腿不能有力地支持自己的体重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约在6个月以后,患儿才出现肢体僵硬的种种迹象。
脑瘫是胎儿及婴幼儿期脑的损伤或异常所形成的状态,以后脑的损害不再进行(非进行性),这是前提,因此,必须在临床上除外进行性疾病。但是,也不能说其临床表现就一成不变。正像婴幼儿期小儿在发育那样,脑瘫儿也在发育,只不过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基础上进行发育,精神上的努力或精神紧张致使不随意运动出现,有些类型其临床表现常在1岁以后明朗化,且一过幼儿期常发生关节挛缩或变形。同时,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,最初诊断为痉挛型,以后出现手足徐动因素,而最后却变成了手足徐动型者并不少见;还可以看到极少数患者在乳幼儿期为伴有张力障碍的痉挛性瘫,而3~4岁以后张力障碍消失,成为单纯的痉挛型双瘫。因此,在诊断脑瘫时除了要除外进行性疾病及变性疾病外,一定要注意,在原有损伤或病变不变化的基础上,其临床表现是可以变化的,同一患儿由于其发育时期不同有时其临床病型是可以改变的。
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,仅供参考。涉及用药、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,谨遵医嘱!
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。颅脑外伤、脑震荡、脑肿瘤、脑血管病、癫痫、帕金森病、三叉神 ...
脑性瘫痪(脑瘫)、小儿脑瘫、脑瘫FSPR手术及矫形手术、脑瘫的术前康复、脑瘫的术后 ...
立体定向手术及原发性帕金森病、三叉神经痛、面肌痉挛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 ...
三叉神经痛、面肌痉挛、舌咽神经痛;脑积水、蛛网膜囊肿、垂体瘤经鼻内镜治疗等。偏 ...
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,以保证结果的公平、公正。